首页 > 艺教资讯 > 正文
幼儿朗诵有哪些好处
发布时间:2018-12-25 16:48:48   来源:南阳艺术教育网   评论:2 点击: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朗诵是开发幼儿语言及其他多元智能的重要途径,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
 
   一.朗诵与幼儿的语言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语言智能被置于首位。而朗诵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口语艺术形式。它区别于普通口语,有高度的文学性、艺术性、技巧性,属于高级口语表达的范畴,属于语言智能。
 
   朗诵是有声表演的基础,但对于孩子来说,朗诵的意义不应该仅局限于艺术性,它在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孩子能在三岁以前拥有使用母语的基本能力,2-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爆发期”,三岁以后,口头语言的质量提高,趋于准确与完整,同时,书面语言萌发起来。因此,让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朗诵是可行的。朗诵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练习。由于幼儿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他们的朗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成人直接指导和共同参与,年龄小的幼儿尤其如此。幼儿阶段朗诵能力的培养只是启蒙性和基础性培养,是充分利用幼儿阶段模仿力强的学习特点,帮助幼儿通过不断的模仿循序渐进地感受和学习语言的艺术性表现能力。
 
   朗诵有它自己的组织和表现形式,在长期养成的朗诵习惯中,在经常接触到的那些有韵律感的儿歌、幼儿诗、散文和故事中,孩子不仅会渐渐地领悟到语言中所蕴涵的逻辑性、语句结构、语言气势与格调以及词意的神韵,扩大词汇量,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及洞察力,增加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更好地感受母语的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和心理世界,为今后主动学习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证明,如果孩子每天都能进行朗诵活动,当他们进入小学后,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会表现得比未接受过朗诵训练的孩子更突出。
 
   二.朗诵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朗诵能锻炼口才。孩子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表达,面对陌生的环境应该如何表现自己?教育部对“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爱’或‘不敢’说话”这一现状表示担忧,说话能力的下降不仅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和人际沟通,甚至对孩子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口才训练应成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朗诵是幼儿阶段口才训练的较好方式。
 
   第二,朗诵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胆量和自信心。由于过去只注重智力发展,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现代的孩子尤其是中小班的幼儿较胆小、懦弱,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尤其是朗诵活动,是幼儿产生自信心的重要源泉,在朗诵活动中,幼儿要在公开场合大胆展示自己,很多胆小内向的幼儿开始参与表演,刚开始还不太自然,随着对作品的熟悉、对模仿的兴趣,孩子们都能大胆地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另外朗诵要通过眼神、语调、手势动作等动作的配合,这样更有助于让幼儿充分克服胆小、怕见人的习惯,多开展朗诵活动能让幼儿学会展示自己。
 
   第三,朗诵能推广普通话。在幼儿园让孩子用普通话朗诵诗歌,能让幼儿知道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们说普通话的意识,起到推广普通话的作用。人的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特别迅速,幼儿通常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逐渐掌握母语。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和规范使用。通过朗诵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幼儿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初步让幼儿学会说标准普通话,使幼儿的语言更加优美规范。
 
   第四,朗诵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朗诵儿童文学作品的目的,是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包括培养幼儿喜欢听和看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初步学会复述故事和朗诵诗歌的基本技能技巧。作品是幼儿重要的精神粮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它们是幼儿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幼儿获得间接知识的主要途径。朗诵可以让幼儿通过生动活泼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巧妙地让幼儿掌握道德行为标准,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上一篇: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
下一篇:业余学舞蹈为什么要练基本功